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简介


回收纸币网 2016-04-28 14:41:01 浏览量: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已发行了以下种类的纪念和特种邮票: 
     一、"纪"字头邮票。该种票俗称老纪票,是新中国使用"纪"字为票种标志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始于1949年10月8日(纪1),止于1967年4月15日,共发行124套、377枚。另有"纪"字头东北贴用邮票8套,28枚;"纪"字头无齿邮票1套,8枚;"纪"字头小型张、小全张共9枚。 
     二、"特"字头邮票。该种票俗称老特票,是新中国使用"特"字为票种标志反发行的特种邮票,始于1951年10月1日,止于1966年5月10日,先后共发行75套,444枚。另有"特"字头无齿邮票3套,18枚,"特"字头小型张1枚。 
     三、"J"字头邮票。该种票俗称J票,新中国1974年至1991年使用J字为票种标志所发行的纪念邮票。"J"为汉语拼音(纪念)的第一个字母。先后发行185套(J1--J185),420枚。另有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共17枚,无编号小型张1枚。 
     四、"T"字头邮票。该种票俗称T票,新中国1974年至1991年使用"T"字为票种标志所发行的特种邮票。"T"为汉语拼音(特种)的第一个字母。先后发行168套(T1--T168),688枚。另有小型张、小全张32枚,无齿邮票1套2枚。 
     五"文革"邮票。该种票又称"文"字邮票,新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所发行的无志号邮票,1967年至1970年共发行"文"字邮票9套(文1--文19),80枚。 
     六、编号邮票。该种票又称连续编号邮票。自1970年至1974年发行的不分类别、套别,采用统一连续编号形式的邮票,共发行95枚,即连续编号从1至95。 
     七、编年邮票。该种票又称新志号邮票。我国自1992年起采用新志号发行的纪念和特种邮票。编号方法是,纪念邮票与特种邮票统一按年编号,但仍注明"J"和"T",如"杉树"邮票志号是:"1992-3(4-2)T",意为1992年第三套邮票,全套4枚,这是第二枚,为特种邮票。采用新志号编号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标签:
上一篇:邮票的保存    下一篇:如何收藏邮票
第三套人民币相关文章
第三套人民币背绿水印1角价值

    三版币里价格最高的就是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却没有见过的背绿水印一角,虽然它的面值比较小,但是,目前已经成了三版币里的宠儿。第三套人民币背绿水印1角价值多少呢?  

人民币收藏中的潜力股:第三套人民币二元

  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当时,我国刚刚经历了持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攻克难题,大力发展生产,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财政状况渐渐好转。为了推进工农业生产和市场流

浅析62年2角纸币价值

  人民币作为我国法定货币究竟承担着什么作用呢?   法定货币也隶属于货币,它承担着一种保证交易市场公平的责任,货币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保证交易的有序进行和公平合理,所以这是人民币的第一个作用,第二个

钱币收藏投资入市时机很重要

  钱币不仅仅是流通的货币而且还具有艺术性、知识性及史料价值,我国从先秦的钱币一直到现在在发行的各种流通钞和纪念币种类可谓繁多,很多人现在越来越热衷钱币收藏,而且把钱币当作一种投资形式。   一般

人民币收藏如何整理

  人民币收藏投资小、入门快,近来成收藏市场新宠,受纸币收购者追捧,在此情形下,人民币收藏又该怎样整理呢?   一,对于已破损或断开的人民币,则可用相同颜色的旧棉纸如(旧以契等)修补破损部分和断开

人民币收藏让钱生钱

  说起“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似乎一定要让钱“动”起来才能生财。但在有些市民眼中,人民币即使“躺”着不动,也能身价倍增,这就是人民

纪念钞处于不稳定局面 投资要谨慎小心

  近日俄罗斯央行发行的索契冬奥会纪念钞引起了全球各国纸币收购者和藏家的兴趣,此纪念钞发行一达1亿张,这类纪念钞并不是收藏界的首例,曾在2008年的中国北京奥运会就发行过北京奥运会纪念钞,当时轰动一时,还

大运特供邮品限量预订

8月12日深圳大运会开幕当天,大运纪念邮票小版张将同时发行。昨日,深圳大组委执行局、省邮政局联合召开深圳大运会官方特供邮品预订新闻发布会,宣布从昨日起大运会官方特供邮品全省接受预订。   为迎接深

集邮就是要发掘潜力品种

    我是一个普通的集邮爱好者,在集邮的过程中曾走过一段弯路,付出过一些学费。主要是选购邮品不当,该买的不买,不该买的反而买了。譬如90年代买的编年型张,十多年过去了,至今

第三套人民币10元真假钞之说

    相信近日有不少藏家都听闻了关于第三套人民币10元假币充斥市场,让不少藏家蒙受经济损失的消息。最为典型的实例是在山东某钱币交易市场,某藏家因为听从不法商家的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