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纪特邮票


回收纸币网 2016-04-28 14:41:04 浏览量:3

    老纪特邮票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期间开始发行“文革”邮票为止,其间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统称。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共计494枚、特种邮票511枚(均包括再版票、“东北贴用”票、无齿票和小型张、小全张)。

  老纪特票发行年代久远,其题材极为广泛,设计也较为精美,但老纪特票的印刷水平和今天的邮票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曾有人说老纪特票近年来不受市场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印刷质量不太好,但笔者以为,老纪特票绝大多数采用雕刻版印刷,却另有一番古朴风味。
  老纪特票虽然具有题材广泛和古色古香的特点,但在目前这个炒新不炒旧的邮市中,它却明显地被人们冷落了,老纪特票中的部分品种与以后发行的一些邮票相比,其价格还明显偏低,如1954年12月30日发行的发行量为800万枚的纪30《宪法》的市场价还不到4元。
  尽管老纪特票几乎快成历史文物,但目前确实有不少品种的价格还远没有升到应有的价位,而与老纪特票同一时代的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在近几年间却不断受到市场关注,有不少品种价格还逆势上涨。笔者以为,老纪特邮票的收藏价值不容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收藏理念的增强,老纪特票集藏的黄金时代终究会到来,而先期在低位买进老纪特票的人也终将会获得很好的回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邮爱好者很少花钱买新邮。当时的纪特邮票主要用以邮政通信,所以收集信销票相对容易些。如果按照当时集邮人数为100万计算,很多邮票的发行量都在六七百万甚至上千万,这在当时印量是很大的。即使是今天价格已涨至万元以上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在当年也是摆在邮局柜台上乏人问津。
  由于老纪特票大量沉淀于通信之中,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众多邮人回过头来再去寻找老纪特新票时,才觉得其新票的存世量已少得可怜,即使是全品相的信销票,有些也要踏破铁鞋才能觅到。而像《梅兰芳舞台艺术》、《黄山风景》、《金鱼》、《牡丹》、《菊花》、《蝴蝶》等大套票,则是更难一一收齐,一些当年发行量仅2万至4万枚的小型张、小全张如今已成为难得一见的珍邮。

标签:
上一篇:浅谈落地戳    下一篇:梅雨季节邮票要怎么保护
第三套人民币相关文章
90年50元人民币收藏价值

  第四套人民币问世至今已近20年时间,四套人民币全部券别中,升值最快的可算是80版50元人民币,该券目前存世量很少,在市面上几乎无流通,在第四套人民币中90版50元人民币发行不久,该券就逐步被银行回收。

如何做到理性对待纸币收藏

  在钱币收藏市场,大部分投资者做的都是纸币的收藏,随着钱币收藏市场的升温趋势,很多钱币都具有保值增值的价值,不难理解,每一个纸币收购投资者都希望自己手中的钱币能在市场有一个好的价钱,等升值就抛出,从中获

人民币收藏投资相关知识

  目前纸币收藏者甚多,其中有以兴趣为目的的,有以投资为目的的,然而,在这个追逐功利的社会中已经很难找到纯粹的以兴趣为目的的收藏,一般都是抱着升值的期待和心态进市场的。   钱币是我们平常也有机会

2016年我国中央银行将发行塑料钞票

  2016年我国中央银行将发行塑料钞票,这是为了熊猫对钞票的防伪做得更好并且能够延长钞票的使用期限。   历史上的塑料钞票   其实这次并不是英国第一次使用塑料纸币,早在1983年,英国

如何维护90年10元国库券持有者利益

  国库券以国家为债务主体,以国家财政为债务担保,风险性较小,但到期收益却相对还是非常可观的,从过去到现在,国库券一直是纸币收购投资者钟爱的投资产品之一,国库券是一种政府性质的债券,是国家为平衡国库收支而

一张3元人民币价值3万

  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一款十分罕见的人民币———深色的三元人民币,它是我国唯一一张面额为三元的人民币纸币。纸币整体颜色为淡绿色,比现在流通的1元人民币稍微大一些,正面的两

加拿大蛇年生肖邮票吸引华裔抢购

    中新网1月10日电 据加拿大《明报》报道,加拿大邮务公司(Canada Post)8日发行了第二系列中国农历年生肖邮票中的第五套——蛇年邮票。虽然在中国

大运特供邮品限量预订

8月12日深圳大运会开幕当天,大运纪念邮票小版张将同时发行。昨日,深圳大组委执行局、省邮政局联合召开深圳大运会官方特供邮品预订新闻发布会,宣布从昨日起大运会官方特供邮品全省接受预订。   为迎接深

8分钱庚申猴票冲破万元 相当于面值12.5万倍

       记者从收藏品市场了解到,面值8分的庚申年猴票价格再创新高,突破万元,这也是发行30年来首次突破万元高位,相当于面值的12.5万倍。

限量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大全册

      从1962年开始,我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它在纸币市场整整流通了38多年,也可以算的上是纸币市场上流通历史最长的一款人民币了。在当